走进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,只见白色的住院大楼掩映在葱茏绿意中,透着一种与小镇十分相称的宁静气氛,只有其中一幢楼房窗户外面的不锈钢栅栏,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。在这幢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精神病科住院大楼里,有几十名医护人员正默默努力着,在混沌与清醒之间架起一座座珍贵的心桥,牵引着病人们一步步走回多姿多彩的世界。
在这群白衣天使中,有的已经在精神卫生领域奋斗了几十年,有的则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。走近他们的生活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精神科医护人员特殊的酸甜苦辣。
酸
面对一群神志不清的病人,精神科医护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,面对更多的不理解。即使护理治疗的工作已经十分辛苦,医护人员与病人相处仍需要保持十二分的耐心和细心。而一些有臆想症的病人听到医护人员谈话中提到自己的名字,便会认定是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,轻则大发雷霆,重则冲上来就给医生两个耳光。
从小在盐官镇长大的张美华是精神科的一名老护士,1984年从嘉兴卫校毕业后,就被分配到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。“一开始我心里有一百个不情愿,是哭着到医院报到的。”上班没几天,一名刚住院的男病人又不分青红皂白,冲着张美华重重地打了一拳,满腹委屈只能憋在心里的她真想一走了之。然而,就在这个当初并不情愿从事的工作岗位上,张美华最后却任劳任怨地坚持了18年。她淡淡地说:“与病人接触多了,我慢慢地明白其实这些病人的经历很辛酸,很值得同情。他们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,作为医务工作者,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。”
平时,精神科病区的工作既繁忙又琐碎,遇上病人赌气不愿意吃饭,护士们要耐心地哄他们,甚至一口口地喂他们;有的病人不肯洗脸、洗头,护士们得担当起全职保姆的角色;晚上查房时发现病人便溺在床上,值班护士们还要耐心地替他们擦洗干净。张美华说:“如果病区里碰到两三个病人发生这些情况,那护士们就得忙得团团转了。”由于病人们服用的镇静类药物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,护士除了每天询问病人的排便情况外,一旦有病人出现便秘症状,护士们常要追在他们后面给他们用开塞露。记者走进二楼的男病区时,正逢病人们每天固定的服药时间,细心的护士除了挨个给病人发放药丸和开水外,还对每个病人的服药情况进行检查。“病人不懂得药片的作用,有时会含在舌头下面不吞下去。”
甜
活泼开朗的秦颖1999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,离开北国的故乡来到幽静的江南小镇,成为班里惟一走进精神科的医生。“刚知道自己要到精神科工作时,我没有什么直接感受。直到第一天上班,听见沉重的铁门‘哐当’一声在身后锁住时,我才意识到自己今后将被封闭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。”面对一群用茫然的眼神打量自己的陌生病人,秦颖忐忑不安,这时一名病人径直走到她面前说:“医生,你是北方人,听不懂海宁话吧,我来给你当翻译。”当时,秦颖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,开始明白精神病人也是有感情的人,他们与健康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隔阂。从此,这个爱笑爱说的年轻人告别了精彩的都市生活,用自己的耐心陪伴着这群特殊的病人。
尽管精神科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但他们总是乐观地表示,自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份别样的甘甜。每当看到病人神志清醒时,拉着自己的手真诚地说:“你们对我真好。”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汗水和泪水都流得那样畅快。每当看到经过两个月的治疗,病人又重新找回了清醒的人格,病人家属的眼神里充满了欣喜和感谢,他们会觉得这一刻的心情特别灿烂。
正是通过无数个秦颖的努力和奉献,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在精神病治疗方面创出了自己的特色,同时医院还在海宁市范围内开展精神病普查和管治工作,配合市政府建立三级防治网,海宁市也在1999年被中残联评为“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先进县市”。
在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9年,副院长李鸿感触很深:“当好一名精神科医护人员,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,还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牺牲精神。”因为社会习惯因素,精神病人的住院治疗率比较低,被家属送到医院的病人往往症状已经相当严重,有的甚至还出现伤人或自残的倾向,因此医护人员的身边埋伏着不少危险的因素。
十几年前,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的沈医生在病区工作时,被一名狂躁的病人突然紧紧抓住,没等他来得及挣脱,这名病人已经狠命地咬下了他的半个耳朵。今年,沈医生已经45岁了,虽然这个残缺至今还留在他身体上,但阴影并没有投在他的心里,他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在了精神科的工作岗位上。
几年前,已经怀孕3个月的护士小周晚上在二楼的男病区例行查房时,一名白天没什么症状的病人突然从床上跳起来,将小周按倒在地,并紧紧掐住了她的脖子。当时,小周虽然竭力想要呼救,但喉咙口却发不出一点声音,幸好在小周即将失去知觉的前一刻,这个病人又突然松开了手,“命大”的她才得以母子平安。面对这份常人难以想像的苦,这里的医护人员却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们应当谅解他们,他们是病人。”
在医护人员心中,更多的是对病人安危的关注。因为疾病和社会偏见所带来的精神痛楚,一些悲观的病人会流露出自暴自弃的心态。除了白天照顾好他们后,医护人员每天晚上还要轮流值班,隔数分钟查房一次,细心地观察病人的情况。
辣
最让精神科医生们觉得痛心的,不是工作中的酸和苦,而是看到社会上不少人对精神病人不应有的偏见和歧视,看到这些思想无形中成为摧残病人健康的帮凶。秦颖清楚地记得,一个年仅14岁的女病人经过精神科的悉心治疗,在一年前康复出院。那时,女孩扑闪一双灵巧的大眼睛开心地说:“姐姐,我现在病好了,想要一条漂亮的牛仔裙。”秦颖没有想到,今年4月下旬她又在病房里见到了这个女孩,但她那双清澈的眸子已经再次变得呆滞而混浊了,秦颖只觉得自己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痛。“按照临床经验,精神病连续发作3次后,恢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。”令秦颖伤心的是,恰恰是因为女孩的家人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爱,这个怀着美丽梦想的孩子才再次回到混沌世界中。自从女孩出院后,父母认为她既然患过精神病,再读书也没有用,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女孩只得回到家里,闷闷不乐地做一些简单的劳动。此时,弟弟却成天追在她身后称呼她为“精神病”,女孩一旦与家人发生矛盾,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认定是她的精神出了问题。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,女孩脆弱的神经终于又一次崩溃了。
与病人一样,精神科的医生们也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偏见。曾担任精神科主任、与精神病人打了12年交道的副院长封敏十分无奈地说,平时到附近乡镇走访时,一些群众见到他们就会露出异样的眼神:“你们是管毒头(即疯子)的,你们自己会不会也被传染上?”
尽管如此,面对记者的采访,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还是:“不要写我们工作的单调和辛苦,还是呼吁社会给予精神病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吧。” 在以钱江潮闻名的盐官镇上,海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名字对人们来说并不熟悉。外地人不知道小镇上还有一家颇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,而附近乡镇的人们则习惯称它为“盐官精神病院”。自1983年7月正式收治精神病人以来,这家以精神病专科为特色的医院已累计收治了4000多名住院病人,治疗6000多人次。在这枯燥的数字背后,生动着的是无数感人的故事和医护人员酸甜苦辣的多样感受。